研究生培养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03  浏览次数:


一、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信息类人才培养,可追溯于1979年设立的西北农学院计算机农业应用教研室,首创了西北地区计算机农业应用之先河。2003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科点。2006年获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2018年变更为农业硕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在全国农林高校具有领先地位。

本该领域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院级数据科学大数据平台,可满足校内教学实践需求;依托数十家校外产学研基地或专业实践基地,可满足工程能力培养实践需求;依托农业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和学校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可满足科研创新实践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秉承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学科交叉特色,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一级学科和农业信息工程博士二级学科,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面向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质过硬、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强,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受到农业信息问题分析、系统性设计、创新性实施的系统性工程能力训练,具备一定的独立从事农业信息科学研究、农业软硬件开发、农业系统运行与管理等能力,毕业后可在事业单位、管理部门、IT企业从事农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农业模型研发与信息化管理的交叉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三、获本类别(领域)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方向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在生产实践领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

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四、培养方向

农业信息化

五、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4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5年。申请延期或提前毕业者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校研发〔2017〕287号)执行。

六、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一般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满足最低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1学分,培养环节不少于10学分。课程和学分总体设置参见附表:农业类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简表。

七、培养基本环节及考核要求

(一)论文开题(2学分)

硕士生须在第2学年秋季学期第5周前完成开题。

1、导师指导

在导师和导师组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开题。导师组由3-5名导师组成,进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学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组成

2、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或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项目策划,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等;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3、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题目、选题背景及其意义、课题来源、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其中,综述部分不少于3000字,开题之前研究生应阅读文献30~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近10年的文献应不少于50%,本研究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不少于30%;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有条件的应进行文献查新)中专利文献需要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国外专利文献。

开题报告应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题报告格式,按规范要求撰写。

4、论证内容

选题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本专业方向研究范畴,研究内容、水平是否能达到相关学位要求,研究方法、工作量是否合理等,并就其文献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题报告撰写、PPT制作等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经论证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

5.论证时间和组织形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在第2学年秋季学期第5周前完成开题,具体时间由学科点统一组织决定,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开题报告论证应以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在学院范围内公开进行,并由本学科专业5人及以上(奇数)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考核评审,成员中应有1名来自行(企)业的专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小组设置秘书一名,不参与表决。开题报告人导师可以列为开题论证委员会委员。跨学科的论文开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开题。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2学分,未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未通过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处理。

经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并在研究生培养档案中保存。

(二)中期考核(2学分)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其思想品德表现、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学位论文进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定,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做出处理。最迟应在毕业半年前完成。

1.考核时间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3学年秋季学期第10周前完成,具体规定和要求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2.考核及组织方式

中期考核以汇报形式在学院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点组织不少于5人的专家小组对研究生提交的文档资料进行考核评审。

3.考核内容

研究生参加中期考核应提交如下文档资料:

论文进展报告:包括研究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研究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4.考核评价及评价标准

论文进展情况

(1)课题研究内容是否与开题报告确定的研究目标、内容相符;

(2)课题研究中是否存在问题,有无相应解决方法、措施及计划;

(3)课题研究内容、水平能否符合相应学位要求,有无阶段性成果;

(4)研究进度有无滞后,能否按期毕业等。

中期考核通过者获得本环节规定学分。

中期考核评价具体要求及指标见当年中期考核通知。

(三)学术交流(2学分)

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行业实践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做学术报告,同时进行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一定量的学术讲座,撰写学习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

1.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

无学术不端行为。

2.硕士生学术交流考核要求

(1)考核时间、内容及组织方式

与中期考核合并进行考核。学术交流环节考核以汇报形式在专业研究方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点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考核评审。

(2)考核内容

学术交流形式、数量、平台、内容、成果、语言、与专业方向相关性、导师评价等

(3)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

1)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获得2分。听取学术报告每次计0.1分,最多累积1分;在学院所组织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中作学术研究报告1次计1分,最多累积1分。在本专业一级学会和二级分会以上作研究报告每次计2分。

2)学术交流内容应与专业方向相关。

3)指导教师应对其学术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学术交流环节考核计满2分者获得2学分,未满2分者不能取得本环节规定学分。

(四)实践研究

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管理办法》(研院[2018]1号),实践研究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实践研究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实践形式可根据实践内容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研究决定,在读期间累计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环节结束时提交总结报告,考核合格后获得规定的实践学分。

研究生在注册后,应及时按照培养大纲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实践研究环节开始前1个月,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提交实践计划(主要包括:①实践目标与任务;②实践研究地点;③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条件、经费等方面;④前期准备与工作基础;⑤考核指标;⑥安全保障等)。

1.实践研究环节的任务及方式

(1)目标与任务

实践研究环节目标与任务应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相一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为生产服务”的原则,密切结合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需求和生产实践需要,突出实用性,兼顾先进性。

(2)研究方式

实践研究贯彻导师负责制原则,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专业实验室,或结合导师横向项目(有项目合同或协议)安排实践研究内容,执行实践研究计划,并定期接受检查。

研究生可进入拟就业单位,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执行实践研究计划,并定期接受检查。

2.考核时间

在第5学期前完成实践训练考核,与中期考核合并进行考核,按照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研究环节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3.考核方式

提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记录本》和实践研究总结报告。采取集中答辩的方式对每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由学科点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考核评审,对研究生的实践内容、时间、地点、形式、与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实践单位对研究生的评价等内容进行考核。

考核采用百分制评价方式,考核成绩≥60分获得4学分,考核成绩<60分不计学分,可限期重新参加实践研究工作。研究生不参加实践研究或实践研究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4.评价标准和成绩评定

(1)实践时间是否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

(2)实践单位、实践内容与研究课题是否相关;

(3)实践单位对研究生的实践评价;

(4)实践期间有无实践成果。

(五)综合测评(不计学分)

内容和要求以《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试行)》为准,研究生需通过综合测评。

八、类别(领域)自设环节及考核要求

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认定

对在读期间,获得如下证书的研究生,进行学分认定:(1)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国家级考试(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5个专业),获得计算机软考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和中级资格(工程师);(2)获得华为认证ICT高级工程师和华为认证ICT高级专家;(3)获得Oracle数据库OCP(Oracle Certified Professional)与OCM(Oracle Certified Master)资格证书;(4)获得SCJD(Sun认证Java开发员)、SCWCD(Sun认证Web组件开发员)、SCBCD(Sun认证商业组件开发员)、SCMAD(Sun认证移动应用开发员)和SCEA(Sun认证企业架构师)证书。

认定不超过2学分;自设培养环节所认定学分可与选修课学分互认;学分总体设置参见附表:农业类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简表。

九、专业学位申请和学位成果答辩要求

按照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相关文件执行。

十、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简表


农业类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简表

类别(领域)名称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类别(领域)代码

095136

学院名称

信息工程学院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培养方式

全日制


学分要求

总学分≥31.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1.0学分,培养环节≥10.0学分


涉及方向

农业信息化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与学分要求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必修或选修

备注

公共必修课

(="8.0学分)

pd618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

36

必修

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

pd618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0

18

春、秋

必修

pd6191002

专业学位硕士英语*

3.0

48

春、秋

必修

pd6131003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2.0

32

必修

领域主干课

(≥9.0学分)

pd609200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2.0

32

必修

根据教指委指导意见

7084034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2.0

32

选修

pd6091013

现代农业概论*

2.0

32

选修

6093015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0

16

必修

pd6093001

农业信息技术*

2.0

32

选修

pd6093002

软件开发与应用*

2.0

32

选修

Pd7094003

大数据管理与分析

2.0

32

选修

6093016

工程伦理

1.0

16

必修



选修课

(≥4.0学分)

7084014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2.0

32

选修



pd6094001

分布式系统及云计算技术

2.0

32

选修



6093004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2.0

32

选修



7083004

现代工程测试技术

2.0

32

选修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课程中选修


补修课

(不计学分)

2091109

数据结构

0.0

64

春、秋

以同等学力或非信息类、机械类专业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应补修信息类、机械类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高年级主干课程不少于3门。补修课不计学分。




2092103

操作系统

0.0

48

春、秋




2092209

计算机网络

0.0

56

春、秋




2092507

计算机组成原理(乙)

0.0

48

春、秋




可根据具体研究方向在全校的本科课程中选修



培养环节及时间安排


培养基本环节

学分

必修或选修

时间安排


1.论文开题

2.0

必修

第2学年秋季学期第5周前完成


2.中期考核

2.0

必修

第 3 学年秋季学期第10周前完成


3.学术交流

2.0

必修

在学期间完成


4.实践研究(含三助)

4.0

必修

第3学年春季第5周前完成


5.综合测评

0.0

必修

在学期间完成


6.学科自设环节

2.0

选修

在学期间完成






















*标注为本领域核心课程,参考教指委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设置